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格培养上。在实践中,这种颇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儿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儿教育机构中得以迅速推广。
起源及发展
“食育”一词,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石冢左玄说:“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
《
食学(第二版)》(
刘广伟著、
线装书局2020年版)中,“食育”被分为
食业者教育和
食者教育两个方面。
中国状况
试点数据
我国已有22个省份699个县开展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工作,近10万所学校开餐,受益学生近2300万人。另有19个省份529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工作,覆盖学校近4万所,受益学生达1000余万人。这是在北京召开的学生营养改善与学校供餐国际研讨会上,全国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透露的。
食育课程在中国开始试点
上海市已将食育课在一些中小学作为试点课程展开,进行
食品安全教育、营养卫生教育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征定制符合其年龄层的教案,力图通过活泼易懂的形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加强对营养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而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仅是对孩子加强教育,还不足以彻底根本的改变
饮食习惯。社会也应给予饮食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2022年2月26日上午,南昌市“少儿食品安全教育与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江西省奇鹤食育管理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南昌市食安办与江西奇鹤食育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南昌市少儿食品安全教育与实践基地合作协议”,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汪炳钦和江西奇鹤食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水华共同为实践基地正式揭牌。
日本订立标准
2005年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将其作为一项
国民运动,以家庭,
学校,
保育所,地域等为单位,在日本全国范围进行普及推广,通过对
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对食物的感恩之心等,来达到“通过食育,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这一目的。
在日本政府每年为食育运动制定的“
目标值”中,第一项是提高国民对于“食育”的关心度;而第二项所强调的就是“早餐”了。根据日本
内阁府所发布的“食育推进”调查
数据显示:关注“食育”的日本国民为70%,2010年要求达到90%;不吃早餐的孩子现为4%,到2010年要求减低为“0”;不吃早餐的20岁和30岁前后的
成年男子,分别为30%和23%,2010年要求减低到15%。
工作“脑力”取决于
早餐,不吃早餐等于放弃工作----日本的营养学家们这样警告日本国民说。
详细介绍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个基本点。有些专家认为,从儿童会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所有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
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
在饮食中培养艺术想像力。儿童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而不及其余家长和幼教人员则应在“食育”过程中,把桌上餐“艺术化”地做一一介绍。比如,一道加入了
海带的五
香菜串儿,其
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黑丝带等。儿童对此有兴趣之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做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在饮食中培养其
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便可结合介绍这些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当然,让他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对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再有,有的儿童在吃鱼时,怕被刺喉,或者对食物的某种颜色及形状望而生畏,家长便可以“勇敢面对现实”予以鼓励。不过,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认真慢吃,多多锻炼才行。在饮食过程中,以多种食物为由头,培养激发儿童的正确人生观,也是“食育”的重要内容。
《
食学(第二版)》(线装书局2020年版)从
食业者教育和
食者教育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食业者教育的对象是
食业从业者。对
食业者的教育古已有之,进入
工业革命时代后,食业者
教育发展迅速渐成系统,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的教育体系。在教育体系日趋系统的同时,也存在着
教育内容不够完备、发展不够均衡、
教学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
食者教育的对象是每一个人。通过加强食者教育,可以减少由饮食不当带来的疾病,减少食物的浪费,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
生活质量。食者教育的内容包括传承传统的膳食文化,普及膳食的基本元素和安全知识,培养健康、均衡的膳食行为,树立与生态协调的意识,感恩食物母体系统提供食物,培养
合理膳食的
基本技能,以及培养对食物的
审美鉴赏能力。
在《食学(第二版)》中,作者强调,食育要从娃娃抓起。作者认为2-5岁是儿童
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膳食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让人类从幼儿阶段就懂得如何做到
均衡饮食,远离
垃圾食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科学、吃得文明。为此,作者编写了一段朗朗上口的“儿童食育
三字经”:
儿童饮食三字经:我出生,
母乳养,吃粥饭,天天长;谷为主,肉为辅,蔬菜多,水果常;日三餐,顺时节,常饮水,平阴阳;
热伤皮,寒伤脾,学会吃,身体强; 细细嚼,慢慢咽,
食不语,好心情;不洗手,污食病,爱挑食,偏食病;吃太少,饥食病,吃太多,过食病;食有德,饮有和,不浪费,感恩情。
体现方面
就
日常饮食而言,孩子不爱食用蔬菜和水果已成为普遍现象。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众所周知,可是该怎样区分所含维生素的种类,如何在烹饪过程中保持维生素呢?以
维生素C为例,并不是所有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红、绿、紫色蔬菜如
辣椒、
西红柿、
苦瓜等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是维生素C极易溶于水,并不容易保留。家长可注意做菜时先洗后切,菜以煮为好,如
烹炒应急火快炒。急火指温度高时间短,这样就能防止维生素流失。
另外,调查发现孩子对哪些食物含
胡萝卜素知晓的并不多。
胡萝卜素对于孩子非常重要,它起着防治
近视和防止
维生素A缺乏等作用。其实,黄、红颜色的胡萝卜和
甘薯,深
叶类蔬菜,
瓜类如
木瓜、南瓜等,胡萝卜素的含量都很高,应多食用。
孩子对
豆类的了解明显不足,豆制品摄入量不高。其实,豆类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
必需脂肪酸、
磷脂、胡萝卜素、多种
维生素、
氨基酸和矿物质等众多营养成分,并能有效增加机体钙的摄入量。经常食用有助于健康还可平衡体内
营养结构,减少或避免
肥胖病、
营养不良等现代儿童常见病的发生,并可调节血脂、保护肝脏、防止
血管硬化和促进
思维能力。大豆中所含的微量成分
异黄酮对人体还具有防癌、防止
骨质疏松等保健作用。
饮食教育让孩子感兴趣
令专家惊喜的是,孩子
食用鱼类的情况非常好。
鱼类有丰富的蛋白质和
不饱和脂肪酸,且大部分能被人体吸收,
海鱼富有的
DHA和EPA对孩子脑部发育非常重要。多食用鱼类可防止
冠心病、降低胆固醇、有利
神经系统发育。
针对这些调查结果,
饮食专家对孩子进行了为期10周的食育,发现孩子对于营养的知识和态度都有想要了解和改变的态度。对于“哪些食物可防止
缺铁性贫血”、“哪些食物中胡萝卜素含量高”等问题,回答正确率分别由原来的66.7%达到了96.7%,而孩子对“是否对
食品营养知识有兴趣”、“愿意改变不太好的饮食习惯”和“想使自己的饮食更符合营养要求”等问题上,孩子的渴求程度都已达到了100%。
通过两组对比,能够看出接受过营养知识教育的
儿童的营养行为和营养知识都明显超过未接受过此方面教育的孩子,他们对于营养的了解都更为全面。虽然饮食习惯只有些许的改变,但是从调查中了解到,孩子对于营养态度的积极性都有所增加,渴望能够了解每天接触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益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一些
慢性疾病往往与儿童和
青少年期的不良饮食行为有关,因为饮食而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如肥胖、
糖尿病、
高血压、
动脉硬化、
痛风之类的疾病。不仅如此,几种
癌症也跟饮食有关系。
家长行为影响孩子
饮食对于成人和孩子来说,含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处理儿童饮食上,学校和家长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作为衡量准则,更应从多方面考虑营养搭配。为了使孩子能够得到正确的营养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和学校应该相互配合,做到“两手抓”。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爱吃什么给什么,看着孩子日渐肥胖的身躯,自以为是给孩子补充了足量的营养,殊不知这样的育儿方法往往造成“体壮多病”。因此,家长应该及时
改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多阅读有关营养的相关书籍,从根本上走出饮食误区。
通过故事教育孩子
幼儿教育专家认为,用故事教育孩子效果非常好。在吃饭之间,可以为孩子讲一个关于蔬菜、食物、营养方面的故事,教育幼儿不挑食,好好吃饭。
通过活动教育孩子
节假日带孩子去野外认识农作物,让他们明白农作物的成长,激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
专家呼吁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
马冠生指出,所谓“食育”,其实就是指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他说,我国少年儿童面临
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双重挑战,除了在个别贫困地区存在食物不足现象外,对营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营养意识差、知识缺乏以及不健康的
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起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重要原因。应把营养健康作为
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营养教育纳入
教育体系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研究室主任胡小琪认为,必须针对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的现状,开展有针对性、丰富营养知识的“食育”,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学生进行食物、食品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蒋建平指出,营养改善计划的核心目的是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和
饮食结构,最终使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