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范围为海南本岛,是中国五个(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
建立时间
1988年4月13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
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划定
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
琼州海峡与
广东省划界,西临
北部湾与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
越南相对,东濒
南海与
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
菲律宾、
文莱和
马来西亚为邻。
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通过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决定:
二、授权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决定和国务院有关
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发展历程
经济特区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一省两地”
从挫折中找到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为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
经济总量不及全国1%的
欠发达经济小省。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同时发挥全国改革
开放试验田和
排头兵的作用,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想而知。
过去,围绕海南的发展方向,有过多次争论。有的主张贸易突破,有的坚持无工不富,有的认为旅游先行。还有一些干部群众在相当长时间里认为,海南应“吃小灶”,只要网开一面,放开“黄赌”,海南很快就可以赶上
东南亚国家和
台湾地区。
海南从1988年建省,似乎就注定要经历更多的起伏。前有1985年的“汽车事件”,后有1989年的“
洋浦风波”,加之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
泡沫经济”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
信用危机,使海南陷入困境之中。短短3年,房价增长4倍。带着几万元“闯海”的
个体户,一觉醒来已身价百万;一幢大楼尚未封顶,已“转嫁”几十次。但是,缺乏产业支撑、缺乏
最终消费需求的
房地产热只能是一场“
击鼓传花”式的游戏。
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行
宏观调控政策,海口、
三亚600多幢商品楼工地突然沉寂下来。当时700万人的海南,积压房地产项目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455万平方米的
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
烂尾楼”四处林立。1995年,海南
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一跌入倒数第一。
海南人在痛苦中思索着,海南的领导层也在反思发展之路的得失。他们从教训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海南的发展必须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全国一盘棋中寻找自己的方位,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1996年新年,海南省委、
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
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
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
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一设想列入了海南省
“九五”计划和2010年
远景目标纲要。
海南经济由此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随后,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主要靠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的几个点建设一批能达到环保严格要求的大项目, 而不是靠遍地开花的一般中小企业这个面来带动。不与兄弟省份比速度,不接受落后
产业转移。经过几年发展,海南油气化工、汽车、
林浆纸一体化等
新型工业初具规模,热带
高效农业不断壮大,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
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一流,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省两地”发展战略逐步展现成效后,人们亲眼看到,海南的优势很多,不搞“泡沫经济”,不吃“黄”饭,不花“赌”钱,海南同样可以
又好又快发展,海南人民照样可以奔小康。
生态立省
宁愿牺牲速度也不牺牲环境
1999年2月,海南省二届
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就是要在发展的同时,保住海南这一片“净土”。为此,海南省委、
省政府提出发展工业的“三不”原则,即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一次
泛珠三角会议上坚定表示,海南绝不和其他地方落后
产能转移进行对接,宁愿牺牲速度,也不牺牲环境。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对记者说,海南不能走也走不起“先发展、后治理”的
老路。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资本、最强的竞争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在生态立省
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海南先后出台27项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20多项与环保有关的
政府规章,先后投入120多亿元用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和
土地沙漠化治理、采空矿区
生态恢复、
海洋生态保护,启动全省
海防林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关闭85家小橡胶厂。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
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金海浆纸厂,发现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中闻不到刺鼻的味道。
总投资达104亿元的这家企业,用于环保处理的费用就达24亿元,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
黑液经过处理,转换成蒸汽发电,供给全厂所需的大部分电力及热源。污水经处理后符合国家规定的
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浇花养鱼。
据统计,“十五”期间,海南
人工造林423万亩。海南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自然保护区69个,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一。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海南已连续多年空气和水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民生为重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
海南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
生态文明的领先者;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民生事业
全面发展。
2006年8月31日,
昌江黎族自治县最贫困的
王下乡初中部271名学生整体“移民”,以寄宿班的形式到县城民族中学就读,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黎族女孩韩慧玲第一次看到了电脑。一年多的城里生活,使韩慧玲有了更大的梦想,她说下一步要考高中,还想上大学。省政府计划投入1.5 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作为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近20%的经济小省,海南近两年在民生方面作出了几件叫响全国的事情:2005年起,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接着率先在全国拉平城乡教师
工资水平,实现中小学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又在
中西部地区率先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海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乡村。
海南一位社会学者说,海南人在全国可能不是最富裕的,但可能是最幸福的。
近几年,海南上上下下对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基本一致,争论少了,杂音不见了,海南的经济
社会发展进入了最好时期。GDP由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9.6亿元,人均GDP由1987年的925元增长到2007年的14631元。
20岁的海南经济特区已经长大成人,少了一点年少轻狂,多了一分稳重成熟。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
廖逊是最早的一批“闯海人”,他说,回顾过去20年,我们并不怀念房地产热的“一夜暴富”时代,倒是海南近几年的发展,实实在在,干干净净。
发展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一)
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放量扩展。2007年,全省
生产总值(
GDP)在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放量由建省办经济特区前1987年的57.28亿元扩张达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递增11.4%,快于全国
同期增长水平1.6个
百分点。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
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5.1%;
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递增12.2%。
(二)从低收入地区一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以
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据
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健迈进。
(三)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
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由1987年的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50.5倍,年均递增21.8%;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一)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
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
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16.9倍,年均递增15.5%;工业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
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
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渔业、
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
热带作物、种子
种苗等成为
农业经济发展的
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
水产品产量183.0万吨,比1987年增长15.3倍;水果产量221.76万吨,增长14.1倍;肉类
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由净调入到大批量调出的
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转为调出72.6万头,家禽出岛2150万只,瓜菜、水果出岛量达449.31万吨。
文昌鸡、
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销往
港澳地区和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3.4倍,年均递增7.6%;
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递增17.7%。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
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
洋浦开发区、
海口保税区、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
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
封闭经济到
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对日本、
泰国、韩国等21个国家旅游入境居留15天免签证到面向全球的
落地签证,率先实行了落地签证政策。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以
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
世界各国的合作,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获准设立洋浦
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四个、
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阶段。1988—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达155.84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24.2倍,年平均增长17.5%。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15.0倍,年平均增长1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
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
小政府、
大社会”的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
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
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通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
收费站的
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积极推动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
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一批
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开发海南营造了良好的
硬环境。
“三纵四横”
公路网络贯穿全岛。先后建成投产
环岛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国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
通车里程达17794公里,
公路网密度达52.49公里/百
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6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
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
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
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投入运营西环铁路和
粤海铁路,东环城市
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民
坐火车跨越
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人员和物资进出岛的运输瓶颈。2007年,
铁路营运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递增6.7%。
航空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开放第三、第四、
第五航权,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个机场中分别位居第17位和20位,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
民航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公里,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均递增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递增36.9%。
现代
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
海口港、
洋浦港、
八所港、
三亚港、
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7年的31个;专营和兼营
海洋运输的公司100多家,各类船舶712艘,
总吨位达75.31万吨,其中远洋货轮10余艘。2007年,主要
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万吨增至4511万吨,增长4.9倍,年均递增9.2%,
缺电省的历史一去不返。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海口火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等,全省电力
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了220KV环岛电网、110KV电网覆盖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35KV线路延伸到每个乡镇的电力覆盖网。2007
年发电量达108.02亿千瓦小时,比1987年增长13.0倍,年均递增13.7%,一举摘掉了缺电省的帽子。
通信业迅猛发展。以光缆通信为主,
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
传输网和相应的
业务网、
支撑网,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极强的传输
保障系统。全省固定电话
普及率达到28.4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4部/百人。2007年,
电信业务总量10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573.4倍,年均递增37.7%。
2007年,全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1987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5.4%,
消费结构随着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加快升级,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成为新的
消费热点。
国美、
家乐福、
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和
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
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
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
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
旅游城市,
加积、
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
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
田独镇、
凤凰镇、
博鳌镇、
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七、城乡居民总体步入小康社会
2007年,全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2.8%;
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增长6.6倍,年均递增10.6%;
城镇居民人均
消费性支出8293元,增长了8.0倍,年均递增长11.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
消费支出223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乡居民
恩格尔系数为42.4%,依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标准,海南已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20年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
1,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对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
两免一补”;完善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
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建
桂林洋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
办学规模;完成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
海南大学的两校合并,推动创建国家“
211工程”大学。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81万人,比1987年增长16.7倍;普通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8.58万人,增长12.8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11万人,增长90.7%;适龄少年
入学率达83.5%,
毛入学率达98.1%;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
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动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
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
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城镇“三不靠”居民纳入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末共有
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319个,病床位2.08万张,各类
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比1987年增长16.6%。
3,着力创建和完善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加强文化
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满足
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
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
覆盖率分别达96.43%和95.39%;出版报纸25006万份,出版杂志1135万册。大力推进生态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村达到6523个,占全省
自然村总数接近三分之一。
4,切实加大
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
经费支出达16亿元,取得重大
科技成果148项,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共
申请专利564项,其中获得
专利授权265项。创建
农业科技服务110成效显著。自2002年创建以来,向50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科技110服务。
5,大力推动农村
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再就业,全面启动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2007年全省
就业人员401.22万人,比1987年增加121.61万人;全省城镇就业人数达136.88万人,比1987年增加29.9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
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镇
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
离退休人员)达到141.56万人,城镇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达到104.01万人,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33万人,
生育保险人数达到47.03万人,
农村低保人数达17.63万人。
2007年,全省75.8%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
水源地的国家
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4.4%,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
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环境
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
森林覆盖率达到57.1%。
全国率先
海南经济特区20项全国“率先”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1、1988年开始,率先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
机构改革试验,实行
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
4、1991年,率先推行
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
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实行
省级统筹的
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6、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
成片开发的
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最优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正在崛起的临海
工业基地。
7、1993年,率先实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所有收费关卡,将公路
养路费、道路通行费和
运输管理费等合并为“
燃油附加费”。
8、 1993年,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
登记制度,将申办企业法人由审批
登记制改为直接核准登记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挂靠部门。
9、 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0年,率先开展
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2001年,
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
琼海市博鳌镇为
永久性会址。
11、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
俄罗斯等21个国家持
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琼
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
12、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
农业特产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
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14、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九年
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15、2007年,提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
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
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
海南农垦拥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国务院支持这项改革,已经
原则同意将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
16、从2005年开始,海南用两年多时间率先统一了全省城乡教师
工资标准,使贫困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
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开始,海南率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核心生态保护区初中以下学生实施“
教育移民”
扶贫工程,让他们到县城免费享受优质
教育资源。计划投入1.5 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18、2007年,海南提出以更加开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19、2008年,海南省提出,将
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争取用10到1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提出,以建设
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逐步在海南省建成
自由贸易区。
旅游战略
“国际旅游岛”战略
“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当前着力推进的
海南岛建设目标。
魅力海南
《体改院关于海南
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建议》中认为,所谓“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
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
贸易自由化政策,有步骤地加快推进
旅游服务自由化进程。另外,《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将“国际旅游岛”的基本内涵定位为“三新”,即新目标,实现服务、管理、景区、产品四个“零距离”,建成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
度假休闲胜地; 新体制,建立符合
国际惯例的旅游发展与
管理体制机制; 新政策,实行以“
免签证、
零关税、放
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在此基础上,海南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提出“国际旅游岛”就是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
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
旅游目的地。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